项目场地位于安徽祁门县桃源村。一条10m宽的水系贯穿村头村尾,阻隔了村落和农田。为了便于村民去田间耕作,需要增加一座人行桥。水系是居住和劳作的分界线,而桥则是通向田园山野的入口。后山上,毛竹密布,用竹子建造,材料本身取之于自然,为人所用。
确定了造桥的材料之后,这座桥该以怎样的画意呈现?
竖向挺立是重力最直白的表达,压弯才是对重力的一种诗意的刻画。不同于木材与石材,竹材本身就具有良好的、可弯曲的韧性,而且通过人工的火烤工艺,弧线曲率变得更加可塑,为人所驭。被烤弯的竹子,随着时间推移,会逐渐产生回弹力,这是一种天然的预应力。
桥面扶手同桥身融为一体,成为主要的结构高度,而桥面较为平缓,利于行走。桥身上弧线的为受拉杆件,直线的为受压杆件,有效避免了竹子受弯不利的弱点。竹结构的节点是核心技术问题,通过钢片加强以及竹筒中用混凝土灌浆来加强节点,另外增加不锈钢抱箍,可以解决竹子日久开裂、强度下降的问题。
最终,竹构悬臂桥,仅靠竹子的力量,自一岸飞架而出,直达对面,形成悬岸飞桥的画面。桥的端头同对岸脱开,犹如“断桥”,强化了悬臂这一结构形式的奇观感,形成了一种因结构张力而产生的戏剧性。